(来学网)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54岁,某国企部门经理。
案例介绍:求助者与丈夫感情好,家庭条件优越。今年春节前得知儿子是同性恋,当时就被气疯了,丈夫和儿子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在接下来的两天里,求助者和丈夫都没有去上班,丈夫时而唉声叹气,时而火冒三丈,求助者则是默默地流泪,两人都有一种绝望的感觉,感觉二十几年的努力都白费了。大约三天之后,两人慢慢恢复了平静,但求助者饮食、睡眠比以往差了许多,时常觉得胸闷、心慌,一想起儿子就会头痛。虽然每天能够正常上下班,但工作提不起精神,经常丢三落四,有时还因自己的失误对下属发脾气。看到公司里和自己儿子年龄相仿的小伙子们在一起吃饭聊天就觉得别扭,怀疑他们的性取向也不正常。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衣着整洁但精神疲惫、焦虑,谈到儿子便会流泪。几个月以来,儿子没有回过家,虽然打过几个电话,但交流很不愉快。求助者也因为儿子的问题不愿与亲戚朋友见面或通电话,觉得很丢人。求助者希望咨询师不仅要帮助她自己,更要帮助她纠正儿子的性取向,让儿子成为一个正常的人。
  1. (多选)求助者目前的情绪症状包括( )。
    A.
    (来学网)愤怒
    B.
    (来学网)焦虑
    C.
    (来学网)抑郁
    D.
    (来学网)悲哀
  2. (多选)求助者目前的躯体症状包括( )。
    A.
    (来学网)头晕
    B.
    (来学网)失眠
    C.
    (来学网)胸闷
    D.
    (来学网)恼怒
  3. (单选)对该求助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
    A.
    (来学网)一般心理问题
    B.
    (来学网)抑郁神经症
    C.
    (来学网)严重心理问题
    D.
    (来学网)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4. (单选)求助者在得知自己儿子是同性恋的最初三天的症状,最可能的是( )。
    A.
    (来学网)转换性障碍
    B.
    (来学网)惊恐障碍
    C.
    (来学网)急性应激反应
    D.
    (来学网)创伤后应激障碍
  5. (多选)造成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可能原因包括( )。
    A.
    (来学网)对年轻人的偏见
    B.
    (来学网)得知儿子的性取向
    C.
    (来学网)存在不合理信念
    D.
    (来学网)更年期女性
  6. (多选)如果求助者的儿子前来咨询,咨询师恰当的做法是( )。
    A.
    (来学网)指出同性恋的危害
    B.
    (来学网)接纳其性取向
    C.
    (来学网)促使其与家人沟通
    D.
    (来学网)解决情绪困扰
  7. (多选)求助者"因自己的失误对下属发脾气",表明其( )。
    A.
    (来学网)内心有愤怒情绪
    B.
    (来学网)运用了转移的防御机制
    C.
    (来学网)情绪失控
    D.
    (来学网)运用了投射的防御机制
  8. (单选)求助者请求咨询师帮助纠正儿子的性取向,说明其( )。
    A.
    (来学网)对咨询师产生移情
    B.
    (来学网)对心理咨询的性质缺乏了解
    C.
    (来学网)有正确的求助动机
    D.
    (来学网)提出合理的咨询目标
  9. (多选)求助者因为儿子的问题不愿与亲戚朋友见面或通电话,觉得很丢人,其不合理的信念的特征包括( )。
    A.
    (来学网)绝对化要求
    B.
    (来学网)糟糕至极
    C.
    (来学网)过分概括化
    D.
    (来学网)夸大和缩小
  10. (多选)求助者因为儿子的性取向引发了心理冲突,其不合理信念包括( )。
    A.
    (来学网)绝对化要求
    B.
    (来学网)过分概括化
    C.
    (来学网)糟糕至极
    D.
    (来学网)贴标签或错贴标签
  11. (多选)对于该求助者,还需要重点了解的资料包括( )。
    A.
    (来学网)个性特点
    B.
    (来学网)成长经历
    C.
    (来学网)既往病史
    D.
    (来学网)家庭条件
  12. (多选)本案例恰当的咨询目标包括( )。
    A.
    (来学网)重新认识儿子的问题
    B.
    (来学网)改善求助者的情绪状态
    C.
    (来学网)促使其儿子改变性取向
    D.
    (来学网)协助求助者面对现实
正确答案:
(1)AB
(2)BC
(3)C
(4)C
(5)BCD
(6)BD
(7)ABC
(8)B
(9)ABC
(10)ABC
(11)ABC
(12)AB
答案解析:
1.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变态心理学中情绪障碍的掌握情况。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绪障碍主要有情绪高涨(躁狂)、情绪低落(抑郁)、焦虑和恐怖(害怕)。恐惧是指与处境不相称的异常害怕,感到痛苦,伴随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回避害怕处境,直接造成社会功能受损害。焦虑指没有事实依据的担心和害怕,有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症状,表现为心慌、胸闷、出汗,有运动性不安(走来走去,坐立不安)。抑郁指兴趣减退甚至丧失,对前途悲观,无助.感到精神疲惫,自我评价低,感到生活或生命本身没有意义。本案例中,求助者因儿子性取向问题而愤怒("气疯了")、抑郁("绝望")、焦虑。
2.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了解求助者的既往史,寻找有价值资料的掌握情况。在本案例中,该求助者的躯体症状是"饮食、睡眠比以前差了很多,时常觉得胸闷、心慌"。因此,躯体症状为:"食欲下降、失眠、胸闷、心慌"。选项D的恼怒属于情绪症状。
3.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的掌握情况。一般心理问题是指在近期发生的,内容尚未泛化,反应强度不太强烈的情绪问题,常能找到相应的原因,思维合乎逻辑,人格也无明显异常。而严重心理问题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结合本案例,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由儿子的性取向所致,虽然持续时间不长(几个月),但心理问题的内容已充分泛化("看到公司里和自己儿子年龄相仿的小伙子们在一起吃饭聊天就觉得别扭,怀疑他们的性取向也不正常"、"求助者也因为儿子的问题不愿与亲戚朋友见面或通电话,觉得丢人"),且社会功能中度受损("虽然每天能够正常上下班,但工作提不起精神,经常丢三落四,有时还因为自己的失误对下属发脾气"),故属于严重心理问题。由于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是由现实因素(儿子性取向)激发,且具有一定的道德色彩,故其心理冲突的性质属于常形而非变形(变形的心理冲突一般不带明显的道德色彩,与现实处境无关且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故可以排除选项D的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另外,该求助者有主动求治愿望,自知力正常,故亦可排除精神病性问题。
4.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变态心理学中应激相关障碍概念的掌握情况。应激相关障碍又称反应性精神障碍或心因性精神障碍,是指一组主要由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的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应激相关障碍主要分为三类:(1)急性应激障碍。急性应激障碍患者在遭受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后,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发病,病程为数小时至数天。患者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意识范围狭窄,定向障碍,言语缺乏条理,对周围事物感知迟钝;可出现人格解体,有强烈恐惧,精神运动性兴奋或精神运动性抑制。(2)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又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指患者在遭受强烈的或灾难性精神创伤事件后,延迟出现、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从创伤到发病间的潜伏期可从数周到数月不等。病程呈波动性,多数可恢复,少数可转为慢性,超过数年,最后转变为持久的人格改变。患者主要表现为:1)创伤性体验反复重现。闯人性重现(闪回)使患者处于意识分离状态,仿佛又完全身临创伤性事件发生时的情境,重新表现出事件发生时所伴发的各种情绪,这种状态持续时间可从数秒到数天不等,频频出现的痛苦梦境,面临类似灾难境遇时感到痛苦。2)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3)在麻木感和情绪迟钝的持续背景下,发生与他人疏远、对周围环境淡漠无反应、快感缺失、回避易联想起创伤经历的活动和情境。4)常有植物神经过度兴奋,伴有过度警觉、失眠。5)焦虑和抑郁与上述表现相伴随,可有自杀观念。(3)适应障碍。在重大的生活改变或应激性生活事件的适应期,出现的主观痛苦和情绪紊乱状态,常会影响社会生活和行为表现。通常在遭遇生活事件后1个月内起病,病程一般不超过6个月。适应障碍的患者主要表现为:抑郁心境、焦虑、烦恼,或这些情绪的混合、无力应付的感觉,无从计划或难以维持现状、一定程度的处理日常事务能力受损、可伴随品行障碍,尤其是青少年。在本案例中,求助者在得知自己儿子是同性恋的最初表现为:求助者没有去上班,独自默默流泪,有一种绝望的感觉,感觉二十几年的努力白费了。因此,求助者最有可能为急性应激障碍。选项A的转换性障碍属于癔症的临床表现之一,转换性障碍又称癔症性躯体障碍,表现为运动障碍与感觉障碍,其特点是多种检查均不能发现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有相应的器质性病变。选项B的惊恐障碍属于焦虑神经症,又称急性焦虑发作或惊恐发作。主要临床相:发作无明显诱因、无相关的特定情境,发作不可预测;在发作间歇期,除害怕再发作外,无明显症状;表现强烈的恐惧、焦虑,及明显的植物性神经系统症状,可有人格解体、现实解体、濒死恐惧或失控感等痛苦体验;突然开始,迅速达到高峰,发作时意识清晰,事后能回忆。
5.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掌握情况。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需要列出求助者的临床表现,而后收集各类与临床表现相关的资料,通过对比和分析以确定心理问题的关键点。所谓关键点,其内涵有二:其一,该因素是多数临床表现的原因或者与多数临床表现有内在联系;其二,该因素在个体发展中持久地存在着并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改变自身的形式,但无论形式如何改变其本身性质不变。在本案例中,引起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诱发事件是得知儿子是同性恋,但这不是引发求助者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其根本原因在于得知儿子的性取向后,由于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我的儿子不能是同性恋,否则后果很严重")所致;此外,求助者已经54岁,进入更年期,也可能对求助者的心理问题的产生有间接影响。
6.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掌握情况。在心理咨询中尊重是平等,是礼貌,是信任,是真诚,是保护求助者的隐私,等等。尊重的心理学核心和本质含义是心理咨询师对求助者的接纳,既接纳求助者积极、光明、正确的一面,也要接纳其消极、灰暗、错误的一面;既接纳和咨询师自己相同的一面,也要接纳和自己完全不同的一面:既接纳咨询师喜欢、赞同的一面,也要接纳咨询师厌恶、反对的一面;既接纳求助者的价值观、生活方式,也要接纳其认知、行为、情绪、个性等。因此,本案例中针对该求助者的儿子的性取向问题,恰当的做法应该是无条件地接纳求助者,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咨询关系的建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协助求助者的儿子解决其自身的情绪困扰。
7.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咨询心理学中自我防御机制概念的掌握情况。所谓自我防御机制,就是自我在承受本我的欲望压力时,同时又顾及到现实要求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自我便渐渐形成了的一种功能,这种功能可以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用一定的方式调整自我欲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经过调整,可以使人们同时接受自我欲望和现实要求,从而不致引起情绪上的严重痛苦和焦虑。不论是正常人或神经症病人,都会使用自我防御机制。防卫机制的类型分为十六种,属五大类。常见的防御机制包括压抑、投射、反向、合理化、升华、转移等。其中,(1)压抑是各种防卫机制中最基本的方法,此机制是指个体将一些自我所不能接受或具有威胁性、痛苦的经验及冲动,在不知不觉中从个体的意识中排除抑制到潜意识里去作用,表现为一种"动机性的遗忘"(motivated forgetting)。(2)精神分析认为投射是个体自我对抗超我时,为减除内心罪恶感所使用的一种防卫方式,所谓"投射"是指把自己的性格、态度、动机或欲望"投射"到别人身上。例如:当问及"你的邻居为什么不愿意坐飞机出行",很多人的回答是:因为他比较怕死。(3)合理化,又称文饰作用。是个体无意识地用似乎合理的解释来为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动机辩护,以使其可以接受。例如:酸葡萄心理--丑化失败的动机;甜柠檬心理--美化被满足的动机。(4)反向是指当个体的欲望和动机,不为自己的意识或社会所接受时,唯恐自己会做出,乃将其压抑至潜意识,并再以相反的行为表现在外显行为上称为反向。换言之,使用反向者,其所表现的外在行为,与其内在的动机是成反比的。在性质上,反向行为也是一种压抑过程。例如:此地无银三百两。(5)升华一词是弗洛伊德最早使用的,他认为将一些本能的行动如饥饿、性欲或攻击的内驱力转移到一些自己或社会所接纳的范围时,就是"升华"。例如:有打人冲动的人,借锻炼拳击或摔跤等方式来满足;喜欢骂人,以成为评论家来满足自己。(6)转移是指原先对某些对象的情感、欲望或态度,因某种原因,(如不合社会规范或具有危险性或不为自我意识所允许等)无法向其对象直接表现,而把它转移到一个较安全、较为大家所接受的对象身上,以减轻自己心理上的焦虑。在本案例中,求助者"因自己的失误对下属发脾气",表明其内心有愤怒情绪,为了减轻自己的焦虑体验,于是运用了转移的防御机制,将怒气转移到下属的身上,暗示求助者当时情绪已经失控。
8.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有效咨询目标的掌握情况。有效咨询目标应具有具体、可行、积极、双方可以接受、属于心理学性质、可以评估、多层次统一的要素。在本案例中,该求助者因儿子的性取向而导致出现情绪问题。因此,本次心理咨询的目标是咨询师帮助求助者接受儿子是同性恋的现实,并着重改变求助者对同性恋的错误认知,以此来改善求助者的情绪体验。因此,如果求助者请求咨询师帮助纠正儿子的性取向,这显然超出了心理咨询的范围,表明其缺乏对心理咨询的了解,心理咨询师应予以拒绝。
9.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合理情绪疗法的掌握情况。合理情绪疗法旨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非理性观念的三个主要特征是绝对化的要求(demandingness)、过分概括化(overgeneralization)以及糟糕至极(awfuliz-ing)。绝对化的要求是指个体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而过分概括化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就好像是以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它的好坏一样。它是个体对自己或别人不合理的评价,其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糟糕至极则是一种对事物的可能后果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种灾难性的预期的非理性观念。选项D的夸大和缩小是指用一种比实际上大或小的意义来感知一个事件或情境。结合本案例,该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是"我的儿子不能是同性恋,他性取向问题是不能让别人知道的,否则会很丢人,后果很严重",因此,其不合理信念的特征是绝对化要求、糟糕至极和过分概括化。
10.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合理情绪疗法的掌握情况。合理情绪疗法旨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非理性观念的三个主要特征是绝对化的要求(demandingness)、过分概括化(overgeneralization)以及糟糕至极(awfuliz-ing)。绝对化的要求是指个体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而过分概括化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就好像是以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它的好坏一样。它是个体对自己或别人不合理的评价,其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糟糕至极则是一种对事物的可能后果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种灾难性的预期的非理性观念。选项D的贴标签和错贴标签是指根据缺点和以前犯的错误来描述一个人和定义一个人的本质。结合本案例,该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是"我的儿子不能是同性恋,他性取向问题是不能让别人知道的,否则会很丢人,后果很严重",这里既是一种绝对化要求,同时也属于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
11.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临床资料的整理与评估的掌握情况。一般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生活状况、婚姻家庭、生活学习、社会交往、娱乐活动及自我描述等。在本案例中,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诱因是求助者得知自己的儿子是同性恋。其根本原因是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所致,为了了解引发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其他原因,还需要进一步了解求助者的成长经历及个性特点。此外,由于求助者出现"食欲下降、失眠、胸闷、心慌"等多种躯体症状,需要了解上述躯体症状是否与求助者的既往病史有关。注:选项D的家庭条件在案例中已经有叙述(求助者与丈夫感情好,家庭条件优越)。
12.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有效咨询目标的基本要素的掌握情况。一个有效的咨询目标,应该具有以下要素:(1)具体;(2)可行;(3)积极;(4)双方可以接受;(5)属于心理学性质;(6)可以评估;(7)多层次统一。在确立咨询目标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需要将近期咨询目标和远期目标相结合。在本案例中,求助者因得知自己的儿子是同性恋而痛苦不已,出现多种情绪和躯体症状。因此,咨询师可以给求助者制定的近期咨询目标是帮助求助者重新认识儿子的问题,以改善求助者的情绪困扰。远期目标(最终目标)则是健全求助者的人格,促进求助者的全面发展。选项C的"促使其儿子改变性取向"则不属于心理学范畴,选项D的协助求助者面对现实缺乏可评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