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学网)背景资料:
某平原地区二级路路基平均填土高度6m。其中K1+000~K4+000地下水位高,土质大部分为粉砂土,少量粉质黏土,大部分路段为软弱地基路段(地基承载力平均10~60kPa),软土层厚不超过3m。
因此,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共同研究,依据当地材料状况、施工条件与工期要求,采用以下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1)浅层置换。K1+000~K1+320,K1+775~K2+270,软土层厚1.2m左右,施工时,采用粉质黏土分层填筑、压实。
(2)砂砾垫层。K2+400~K2+980,土质差,垫层分层铺筑、压实。垫层应水平铺筑。垫层宽度与路基同宽,两侧用片石护砌。
(3)抛石挤淤。K3+200~K3+900位于水塘段,采用抛石挤淤处理,地层横坡1:20,采用不易风化的片石,石料直径不小于200mm。施工时沿路线中线向前呈等腰三角形抛填、渐次向两侧对称抛填至全宽,将淤泥挤向两侧。
问题:
1.浅层处理还包括哪些方法?
2.指出浅层置换中的错误并改正。
3.指出砂砾垫层中的错误并改正。
4.指出抛石挤淤中的错误并改正。
正确答案:
1.浅层处理还包括浅层改良、化学固结等。
2.“采用粉质黏土分层填筑、压实”错误;改正为:“采用强度高的砂砾、碎石土等水稳性和透水性好的材料分层填筑、压实”。
3.“垫层宽度与路基同宽,两侧用片石护砌”错误;改正为:“垫层宽度宽出路基坡脚0.5~1m,两侧用片石护砌”。
4.“石料直径不小于200mm”错误;改正为:“石料直径不小于300mm”。
配套案例题(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