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支流河道改建工程主要建设项目包括:5.2km新河道开挖、新河道堤防填筑、废弃河道回填等,其工程平面布置示意图如图1-1所示。堤防采用砂砾石料填筑,上游坡面采用现浇混凝土护坡,上游坡脚设置现浇混凝土脚槽,下游坡面采用草皮护坡,堤防剖面示意图如图1-2所示。(来学网)
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生如下事件:
事件1:支流河道常年流水。改建工程开始施工前,施工单位编制了施工导流方案,确定本改建工程分两期施工,在新河道进口和出口处各留一道土埂作为施工围堰,并根据施工期相应河道洪水位对土顶高程进行了复核等。
事件2:现浇混凝土采用自建拌合站供应。施工单位根据施工进度安排,计算确定高峰月混凝土浇筑强度为12000m3;并按每天生产20小时,每月生产25天计算拌合站所需生产能力,计算公式为P=KhQm/(MN),Kh=1.5。
事件3:堤防填筑时,发现黏土含水量偏大,监理工程师要求施工单位采取措施降低黏性土料含水量。施工单位轮换掌子面开采,检测发现黏性土料含水量仍达不到要求。
1.根据背景资料,分别确定一期施工和二期施工的建设项目;指出新河道进口和出口土埂土顶高程复核时所采用的相应水位;说明开始截断(或回填)支流河道应具备的条件。
2.指出图1-2中堤防采用的防渗形式;写出图1-2中①、②、③、④所代表的构造名称。
3.指出事件2公式中P、kh、Qm所代表的含义,计算拌合站所需的生产能力,并判别拌合站的规模。
4.事件3中,为降低黏性土料的含水量,除轮换掌子面外,施工单位还可采取哪些措施?
正确答案:
1.(1)一期施工的建设项目:5.2km新河道开挖、新河道堤防填筑、新河道进口和出口土埂填筑及挖除;
二期施工的建设项目:废弃河道回填。
(2)新河道进口和出口土围堰高程复核时所采用的相应水位:支流河道(进口)施工期设计静水位高程、主河道(出口)施工期设计静水位高程。
(3)开始截断支流河道应具备的条件:新建河道已经满足通水要求,新建堤防满足防洪要求。
2.(1)堤防采用的防渗形式:斜墙式。
(2)①砂砾石堆石体;②反滤层;③黏土斜墙;④现浇混凝土脚槽。
3.(1)式中P代表混凝土系统所需小时生产能力(m3/h);Qm代表高峰月混凝土浇筑强度(m3/月);kh代表时不均匀系数。
(2)P=1.5×12000/(20×25)=36m3/h,其规模为小型。
4.为降低黏性土料的含水量,除轮换掌子面外,施工单位还可一方面应改善料场的排水条件和采取防雨措施,另需将含水偏高的土料进行翻晒处理,使土料含水量降低到规定范围再开挖。(如果以上方法都不适用,还可以采用机械烘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