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学网)背景资料:某施工单位在2015年承担了—项机电工程项目,主要包括钢结构焊接、管道施工等相关的基础工作。进场前对相关劳务人员进行了安全教育。施工过程中发生了以下事件:
事件一:管道组焊完成、水压试验前进行质量检査,发现:管道的主材(钢管)没有生产厂家的材质证明和出厂合格证,也没有进行过其他检查、检验的记录。据施工作业人员回忆:钢管由建设单位供应,工程当时由于材料供应滞后,已经影响到进度。钢管到现场时没有出厂合格证,建设单位负责材料供应的人员表示,材料质量由建设单位负责,先施工,合格证后补。施工单位因为是建设单位供应的材料,就没有进行其他检验,直接进行了施组焊完成后也无人落实合格证的事项。
事件二:2015年4月6日,在钢结构焊接工程中,造成5名工人受伤的事故。
事故发生后项目部采取了应急措施,并按“四不放过”原则进行事故处理。施工过程中采取了“三检制”加强施工质量的管理,并组织相关人员对焊缝进行了无损检测,保证正常使用。
问题:
1.事件一中,对于建设单位供应的钢管没有出厂合格证直接进行了施工是否正确?为什么?施工单位项目部应如何处理?
2.“三检制”的作用是什么?
3.本次事故属于什么生产安全事故等级?
4.常用焊缝无损检测的方法有哪几种?
正确答案:
1.(1)不正确。(2)因为:建设单位倛应的材料(又称甲供或顾客提供的材料)也应按工程材料进场验收的要求,同等管理,确保不使用质量不合格材料。(3)施工单位应首先向建设单位供应部门索要材质证明和出厂合格证;其次在没有材质证明和出厂合格证时,应按设计文件的要求和材料的制造标准对材料进行检验,确认达到质量合格的指标;三是有复检、抽检的材料应按要求检验。
2.“三检制”是指操作人员的“自检”“互检”和专职质量管理人员的“专检″相结合的检验制度。它是施工企业确保现场施工质量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1)自检,实施自我控制、自我把关,及时消除异常因素,以防止不合格品进入下道作业。
2)互检,操作人员之间对所完成的作业或分项工程进行的相互检查,是对自检的种复核和确认,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
3)专检,质量检验员对分部工程施工班组完成的作业或分项工程进行检验,用以弥补自检、互检的不足。
3.本次事故属于一般事故。依据规定,生产安全事故(以下简称事故)根据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事故分级为四级,其中:一般事故,是指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本次事故受伤5人,在一般事故分级范围之一。
4.焊缝无损检测方法有:表面无损检测方法包括磁粉检测和渗透检测;内部无损检测方法包括射线检测和超声波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