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预习】2020年传染病主治医师考试《专业实践》考点:细菌性痢疾
2019年11月27日 来源:来学网细菌性痢疾
病原学及其菌群
肠杆菌科志贺菌属 ,革兰阴性杆菌,有菌毛,无鞭毛、荚膜、芽孢,无动力,兼性厌氧。
志贺菌分为4群(福氏志贺菌、痢疾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宋内志贺菌)。我国以福氏、宋内志贺菌为主 。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急慢性菌痢病人和带菌者。
(二)传播途径 主要为粪-口途径 ,还可通过生活接触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免疫力持续时间短,无交叉性免疫,易反复感染。
(四)流行特征 集中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占99%,以儿童为主。
发病机制及主要病变部位
痢疾杆菌进入消化道,大部分被胃酸杀死,少数进入肠道,细菌侵入肠壁,在肠黏膜上皮细胞和固有层中繁殖 ,肠黏膜炎症反应、固有层小血管循环障碍,肠黏膜炎症、坏死和溃疡,引起腹痛、腹泻、脓血便。
痢疾志贺菌可释放内、外毒素,其外毒素有肠毒性、细胞毒性和神经毒性,可引起水样腹泻、黏膜细胞坏死及神经系统症状。
各型痢疾均可释放内毒素,可导致感染性休克及多器官衰竭。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1~4天,短者数小时。
(一)急性痢疾
1.普通型(典型) 起病急,畏寒发热,达39 ℃ ,头痛、乏力、食欲减退,腹痛、腹泻 ,多先为稀水样便,1~2天转为黏液脓血便 ,每日十余次至数十次,便量少,里急后重 ,肠鸣音亢进,左下腹压痛,多自行恢复。
2.轻型(非典型) 毒血症轻微 ,可无发热或低热,急性腹泻,每日大便10次以内,有黏液无脓血,腹痛、里急后重不明显,易误诊为肠炎,确诊需大便培养阳性 。几天至一周后可自愈。
3.重型 多见老年、体弱、营养不良患者,急起发热,腹泻>30次/天,稀水脓血便,偶有片状假膜,大便失禁,腹痛、里急后重明显。后期出现腹胀、肠麻痹、呕吐、循环衰竭、休克、体温不升、内环境紊乱、多脏器衰竭。
4.中毒型菌痢 2~7岁儿童多见 ,突起畏寒高热,嗜睡、昏迷及抽搐,全身毒血症状明显,病势凶险,迅速发生循环、呼吸衰竭,局部肠道症状很轻 ,24小时后可出现痢疾样大便。
(1)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以感染性休克为主。
(2)脑型(呼吸衰竭型):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
(3)混合型:兼有休克型与脑型两型表现,最为凶险,病死率>90%,包括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等多脏器损害与衰竭。
(二)慢性菌痢 指病程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达两个月以上者 。
1.慢性迁延型(最多见) 长期腹泻导致营养不良、贫血、乏力等,大便间歇排菌。
2.急性发作型 有慢性菌痢史,间隔一段时间又出现急性菌痢的表现,但发热等毒血症状不明显。
3.慢性隐匿型(最少见) 有急性菌痢史,无明显临床症状,大便培养阳性。
诊断依据
通常根据流行病学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诊断。确诊依赖于病原学的检查。菌痢多发于夏秋季,有不洁饮食或与菌痢病人接触史 。
鉴别诊断
(一)急性菌痢 需与阿米巴痢疾、中毒性菌痢、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及细菌性胃肠型食物中毒相鉴别,诊断有赖于粪便细菌培养,粪便常规检查及临床表现。
(二)慢性菌痢 需与结肠癌及直肠癌、慢性非特异性溃疡型结肠炎、慢性血吸虫病相鉴别,确诊依赖于特异性病原检查、病理和结肠镜检。
治疗——病原治疗
(一)急性菌痢
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饮食一般以流质或半流质为宜,保证足够水分,保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患者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粪便培养两次阴性
2.病原治疗 一般疗程3~5天。喹诺酮类:首选诺氟沙星口服 ;复方磺胺甲噁唑(SMZ+TMP);其他:甲硝唑、庆大霉素、阿米卡星、阿奇霉素等。
3.对症治疗
◆高热:退热药及物理降温
◆腹痛:阿托品、颠茄
◆毒血症严重者:小剂量激素
(二)慢性菌痢
1.全身治疗,生活习惯 生活规律、适当锻炼、避免过劳、紧张。饮食:富营养易消化、少渣无刺激。
2.病原治疗 联合应用2种以上不同类型抗菌药物;药物保留灌肠疗法:抗生素+激素。
3.对症治疗肠功能紊乱。
预防
1.管理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三管一灭(管水、管粪、管食物及消灭苍蝇)。
3.保护易感人群 口服痢疾活菌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