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考点】中医主治医师重点内容:血浊的内涵
2018年09月12日 来源:来学网“血浊”二字,首见于《灵枢·逆顺肥瘦》,其文曰:“刺壮士真骨,坚肉缓节监监然,此人重则气涩血浊。”张志聪注云:“其人重浊,则气涩血浊。”可见,此处“血浊”有血液浑而不清之义。后世医家多有将“痰浊”、“湿浊”、“秽浊”、“浊毒”等并称者,而对“血浊”的论述则较少,仅散见于某些古代医学文献。笔者在拙著《脑血辨证》中将“血浊”的概念重新提出,并赋予了新的内涵。
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循脉而周流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为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提供营养物质。血的异常在疾病发生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浊,其义有三:一是浑浊,与“清”相对。《老子》云:“浑兮其若浊。”《楚辞·渔父》云:“沧浪之水浊兮。”二是混乱,《吕氏春秋·振乱》云:“当今之世浊甚矣。”三是星名,《尔雅·释天》云:“浊谓之毕。”即“毕宿”。第三种含义当然与血浊的概念毫无牵涉。因此,血浊是血的浑浊或者混乱。浑浊是血的物质构成发生了变化,混乱是血的循行发生了紊乱。也就是说,血浊是指血液受体内外各种致病因素影响,失却其清纯状态或丧失其循行规律,影响其生理功能,因而扰乱脏腑气机的病理现象。换言之,血流动力学异常、血液中滞留有害代谢产物以及循行障碍等,皆可称之为血浊。
小编:九月
推荐:手机版来学网APP,下载手机题库做题[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