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针灸学》章节复习:手厥阴心包经、腧穴

2017年04月26日 来源:郝达教育

  第十五章 手厥阴心包经、腧穴

  中冲穴 Zhongchong

  [穴名解]本穴属于手厥阴心包经,经气循手臂中道运行,直达手中指尖端中央的冲要之处,故名中冲。

  [位置]在手中指的末节尖端中央。

  [取法]在手中指尖端之中央取穴。

  [简易取法]中指尖端,距指甲1分处是本穴。

  [出处]《灵枢·本输》:“心,出于中冲。”

  [解剖]皮肤→皮下筋膜→指腱鞘及鞘内指深屈肌腱→末节指骨粗隆(骨膜)。有指掌侧固有动、静脉所形成的动、静脉网;为正中神经之指掌侧固有神经分布处。

  [功用]启闭开窍,泻热清心。

  [主治]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昏迷,休克,脑出血,中暑,癔病,癫痫,小儿惊风;

  2.循环系统疾病:高血压,心绞痛,心肌炎;

  3.其它:小儿消化不良,舌炎,结膜炎等。

  [刺灸法]

  刺法:

  1.浅刺0.1寸,局部胀痛;

  2.三棱针点刺出血。

  灸法:艾炷灸1~3壮,艾条灸5~10分钟。

  [配穴举例]配内关、人中,可治疗中风、中暑昏迷,小儿惊风;配合谷、风府,可治疗中风先兆;配劳宫,可治疗心痛心烦。

  [附注]“井”穴。

  [现代研究]针刺中冲穴对视野有一定影响,而且与经络感传有关,如针刺中冲穴,感传前红、绿色周边视野均正常,诱发感传后,可测得红、绿色周边视野明显缩小。动物实验证明,针刺狗的“中冲”穴,可引起心率减慢。

  劳宫穴 Laogong

  [穴名解]“劳”之为劳作、劳动;“宫”之为皇宫、中宫。手乃人劳动之器官,而本穴正在手掌中央,本穴又属心包经,而心包是君主一心的宫城,故名劳宫。

  [别名]五里、鬼路、掌中。

  [位置]在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掌腱膜→桡侧指浅、深屈肌腱之间→第2蚓状肌桡侧→第1骨间掌侧肌和第2骨间背侧肌。在第2、3掌骨间,下为掌腱膜,第2蚓状肌及指浅、深屈肌腱,深层为拇指内收肌横头的起端,有骨间肌;有指掌侧总动脉;布有正中神经的第2指掌侧总神经。

  [取法]掌心横纹中,当第3掌骨的桡侧,屈指握拳时,中指指尖所点处取穴。

  [出处]《灵枢,本输》:“心,溜于劳宫”。

  [功用]清心开窍,除烦泻热。

  [主治]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脑血管意外,昏迷,中暑,癔病,精神病,小儿惊厥,吞咽困难;

  2.消化系统疾病:黄疸,食欲不振;

  3.五官科系统疾病:口腔炎,齿龈炎;

  4.其它:手癣,手指麻木,高血压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3-0.5寸,局部胀痛,针感可扩散至整个手掌。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配穴举例]配人中、百会、合谷,可治疗癫狂痫证,癔症;配内关、大陵,可治疗急性胃炎呕吐口渴;配三间、少泽、太冲,可治疗口臭口疮。

  [附注]“荥”穴。

  [现代研究]有报道,针刺劳宫穴可治疗胃痉挛,使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4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有报道,用灸法治疗口臭,取双侧劳宫穴艾灸25分钟,每日1次,治疗7次而愈。

  大陵穴 Daling

  [穴名解]陵,是指丘陵、隆起;本穴在腕骨(月骨)隆起处后方,比喻骨隆起如大丘陵之状,故名大陵。

  [别名]心主、鬼心。

  [位置]在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解剖]皮肤→皮下筋膜→前臂筋膜→正中神经干→腕骨间关节囊。在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有拇长屈肌和指深屈肌腱;有腕掌侧动静脉网;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正中神经掌皮支,深层为正中神经本干。

  [取法]仰掌,于腕横纹正中,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取穴。

  [简易取穴]仰掌,微屈腕关节,在掌后第1横纹上,所出现两筋之问是本穴。

  [出处]《灵枢·本输》:“注于大陵。”

  [功用]清心除烦,和胃宽胸,疏经活络。

  [主治]

  1.循环系统疾病:心肌炎,心内外膜炎,心动过速;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衰弱,失眠,癫痫,精神分裂症,肋间神经痛;

  3.消化系统疾病:胃炎,胃出血;

  4.运动系统疾病: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足跟痛;

  5.其它:咽炎,腋淋巴腺炎,疥癣等。

  [刺灸法]

  刺法:

  1.直刺0.3~0.5寸,局部酸胀,针感可向指端放散;

  2.向腕管内斜刺0.8~1.5寸,用于治疗腕管综合征。

  3.三棱针点刺放血。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配穴举例]足跟骨刺痛,独取大陵可速止;配内关、心俞,可治疗心痛心悸;配内关、曲泽,可治疗胸胁、手腕痛。

  [附注]“输”穴、“原”穴。

  [现代研究]有报道,用大陵穴进针后,沿尺、桡骨之间向外关穴直刺,得气后留针5—15分钟,每5分钟提插捻转1次,可治疗失眠;有报道,用大陵穴可治疗鸡爪风,发作时刺之,痉挛立解;浅刺,针感麻串,每日1次,坚持治疗,还可根治。

  内关穴 Neiguan

  [穴名解]关,指在寸口关脉的斜后方,意指此为经气出入之处,似关隘;而“内”是相对外而言,本穴在前臂的内侧,故名内关。

  [别名]阴维。

  [位置]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解剖]皮肤→皮下筋膜→前臂筋膜→指浅屈肌→指深屈肌→旋前方肌→前臂骨间膜。在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有指浅屈肌,深层为指深屈肌;有前臂正中动静脉,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下为正中神经掌皮支,最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神经。

  [取法]仰掌,于腕横纹上2寸,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取穴。

  [出处]《灵枢·经脉》:“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

  [功用]宽胸理气,降逆止呕,宁心安神,镇静止痛。

  [主治]

  1.循环系统疾病:风湿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炎,心内、外膜炎,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律不齐,血管闭阻性脉管炎,无脉症,高血压;

  2. 消化系统疾病:胃炎,胃痉挛,肠炎,痢疾,急性胆道疾患;

  3.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癫痫,癔病,失眠,血管性头痛,多发性神经炎,脑血管病后遗症以及手术疼痛,膈肌痉挛,休克;

  4. 其它:甲状腺机能亢进,哮喘,疟疾。

  5. 为针麻、镇痛常用穴之一。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1寸,深刺可透外关穴,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指端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20分钟。

  [配穴举例]配神门、间使,治疗心痛心悸;配公孙,治疗胃痛;配人中、素髂,治疗低血压头晕;配足三里,治疗食欲不振。

  [现代研究]针刺内关穴对心脏有明显的调整作用。有实验表明,心率在51次/分以下者,针刺内关穴,可引起心率加快,但心率在75次/分以上者,多无明显改变,少数有稍增快或变慢。对于冠心病心绞痛发作时,急取内关,针尖向上75度角刺入,施平补平泻法,针感向胸部扩散,5-10分钟后疼痛大减,再送医院。针刺内关对心功能有良好的调整作用,对Ⅰ、Ⅱ期心功能不全效果显著。Ⅰ期心功能不全,轻刺内关,留针20分钟,每日1次,3-4天,心功能即有显著好转,7-8天为Ⅰ疗程,效果良好:对Ⅱ期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则需每天2次,8-10天为1疗程,1-2个疗程后,心悸,气急平息,肝肿缩小,水肿消退,心脏代偿功能显著好转。

  有报道,针刺内关穴,对高脂血症患者有明显疗效。

  针刺内关穴对胃肠功能有影响,有实验表明针刺内关对胃酸分泌有抑制作用。对肠的运动有调整作用。

  针刺内关穴,对神经一体液系统有影响。有动物实验表明,电针“内关”穴改善缺性心肌损伤,可能与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的功能有关系,有赖于下丘脑的完整性。如PO-AH损毁后,可使电针效应大为减弱。另外,也证实电针和下丘脑刺激皆能加速缺血性心肌损伤的恢复过程,而在电针的条件下刺激下丘脑可进一步加强电针的效应。PO-AH可能是电针“内关”穴区促进急性缺血性心肌损伤恢复的重要中枢环节之一。

  内关穴对神经精神系统有治疗作用。内关配外关可治疗内耳性眩晕;内关配行间可治疗癫痫、癔症。另外,可用内关配照海治疗梅核气。

  内关穴对呼吸功能有影响。有报道,呼吸衰竭的病人,针刺内关、太冲等穴,对呼吸频率、节律和各种异常呼吸,均有一定改善。

  内关穴对免疫系统有影响。针刺内关、足三里,可使吞噬细胞吞噬指数明显增高,有的可增高1—2倍,吞噬能力也呈平行变化。针刺内关、合谷,可使正常人血清中球蛋白含量上升。也有人报道针刺内关,使正常人白蛋白多数趋于下降。

  内关穴有镇痛作用,有报道用针刺内关穴,可治疗落枕,胸胁痛,急性腰扭伤等。

  间使穴 Jianshi

  [穴名解]使,指臣使。穴在掌后3寸两筋之间凹陷处。心包络为心的外围,为尘世之冠,由心君主宰,问有臣使之意,故名间使。

  [位置]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解剖]皮肤→皮下筋膜→前臂筋膜→指浅屈肌→指深屈肌→旋前方肌→前臂骨间膜。在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有指浅屈肌,深部为指深屈肌;有前臂正中动静脉;深层为前臂掌侧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其下为正中神经掌皮支,最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神经。

  [取法]仰掌,于腕横纹上3寸,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取穴。

  [简易取法]掌后第1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取穴。

  [出处]《灵枢·本输》:“行于间使。”

  [别名]鬼路。

  [功用]清心解热,调理肠胃,活血通络。

  [主治]

  1.循环系统疾病:风湿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炎,心脏内外膜炎;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癫痫,癔病,精神分裂症,脑血管病后遗症;

  3.其它:感冒,咽喉炎,胃炎,疟疾,荨麻疹,子宫内膜炎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1寸,深刺可透支沟穴,局部酸胀,针感向指端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7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配穴举例]配心俞、内关、少府,治疗心痛心悸;配合谷、后溪、百会,治疗癫痫;配大杼、大椎、陶道,治疗疟疾;配支沟,治疗热盛癫狂。

  [附注]“经”穴。

  [现代研究]有实验证明,电针内关和间使,可使冠脉流量和心肌血氧供应量增加,使冠脉阻力、心肌氧提取率降低,最大冠状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值减少,心肌氧耗量降低,从而改善、调整心肌对氧的供求失衡,有利于濒危区缺血心肌损伤程度的减轻,使心肌坏死区减少。有试验报道:电针内关—间使,对体感诱发电位中和疼痛有关的成分有抑制作用。

  郄门穴 Ximen

  [穴名解]本穴为手厥阴经之郄穴,在腕后5寸处,在两筋相夹处分肉之间,状如门,故名郄门。

  [位置]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

  [解剖]皮肤→皮下筋膜→前臂筋膜→桡侧腕屈肌→指浅屈肌→正中神经→指深屈肌→前臂骨间膜。在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有指浅屈肌,深部为指深屈肌;有前臂正中动、静脉,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其下为正中神经掌皮支,最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神经。

  [取法]仰掌,于腕横纹上5寸,当曲泽穴与大陵穴的连线上,于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取穴。

  [简易取法]在掌后第1横纹上5寸,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取穴。

  [出处]《针灸甲乙经》:“神气不足,郄门主之。”

  [功用]止血清营,安神宁心。

  [主治]心痛,心悸,心烦,呕血,咯血,癫疾。

  1. 循环系统疾病:心绞痛,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心悸;

  2.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膈肌痉挛,癔病,精神病;

  3. 其它:乳腺炎,胸膜炎,胃出血等。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刺法:直刺0.5-1寸,局部酸胀,针感可向指端放散。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10-20分钟。

  [配穴举例]配内关、膈俞,治疗心痛、心悸;配膈俞、三阳络,治疗胸痛、呕血、咯血。

  [附注]“郄”穴。

  [现代研究]针刺郄门穴对肺功能有调整作用,可改善因开胸而引起的纵隔摆动。对血氧饱和度也有调整作用。在开胸术中,看到手术侧虽有开放性气胸存在,肺萎缩,但动脉血氧分压升高,不致缺氧,仅二氧化碳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针灸郄门对心脏功能也有调整作用,如对冠心病、心绞痛,可使心率减慢,增强心肌收缩力。而且针刺“郄门”穴,具有促进急性缺血性心肌损伤的恢复作用

  曲泽穴 Quze

  [穴名解]水的聚所叫做泽;本穴位于肘部屈曲浅凹处如泽,本穴为手厥阴经合穴,为经气所人,归聚之所,故名曲泽。

  [位置]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的尺侧缘。

  [解剖]皮肤→皮下筋膜→肘筋膜→正中神经→肱肌。在肱二头肌腱的尺侧;当肱动、静脉处;布有正中神经的本干。

  [取法]仰掌,肘部微屈;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取穴。

  [简易取法]在肱二头肌腱的尺侧,肘横纹上。

  [出处]《灵枢·本输》:“入于曲泽。”

  [功用]活血理气,泄热除烦。

  [主治]心痛心悸,凡热,肘臂酸痛,胃痛呕吐。

  1. 循环系统疾病:心绞痛,风性心脏病,心肌炎;

  2. 其它:急性胃肠炎,支气管炎,中暑,小儿舞蹈病等。

  [刺灸法]直刺0.8—1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刺法:

  1.直刺0.8-1寸,局部酸胀,针感可向中指放散。

  2.三棱针点刺放血。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15分钟。

  [配穴举例]配内关、大陵,治疗心胸痛;配委中点刺出血,治疗烦热、口干、胃痛、呕吐;配膈俞、肾俞,治疗心痛、心悸。

  [附注]“合”穴。

  [现代研究]针刺动物的“曲泽”、“膈俞”,对急性缺血性心肌损伤,有抑制损伤发展的作用,使家兔心电图ST段升高受到抑制,表明有保护心肌的作用,表明针刺“曲泽”等穴可加速动物急性缺血性损伤的恢复过程。有人对大白鼠“曲泽”穴的神经分布及在脊髓节段的研究中,发现在“曲泽”穴注射辣根氧化酶,同侧,颈6—胸1节段,分别于脊神经节,脊髓前角和交感神经颈下节发现标记细胞。在切断肌皮神经后,在上述相同部位只是发现少量标记细胞;如切断肌皮神经和桡神经后,在上述部位只有少数动物发现极少量标记细胞。说明针刺“曲泽”穴,其神经分布在脊髓为颈6—胸1,与肌皮神经和桡神经传入有关。

  天泉穴 Tianqu

  [别名]天温。

  [穴名解]天,指上部;泉,指出水之处。本穴如池中之水由此涌出,而向下流淌;此穴在上臂部,故名天泉。

  [位置]在臂内侧,当腋前纹头下2寸,肱二头肌的长、短头之间。

  [解剖]皮肤→皮下筋膜→臂筋膜→肱二头肌→喙肱肌(腱)。在肱二头肌的长短头之间;有肱动、静脉肌支;为臂内侧皮神经及肌皮神经分布处。

  [取法]腋纹头下2寸,在肱二头肌的长、短头之间,伸臂仰掌取穴。

  [简易取法]在腋前纹头下2寸,肱二头肌肌腹中取穴。

  [出处]《针灸甲乙经》:“天泉……在曲腋下。”

  [功用]理气活血,疏经活络。

  [主治]心痛,咳嗽,上臂挛痛。

  1. 循环系统疾病:心绞痛,心动过速,心内膜炎;

  2.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肋间神经痛,膈肌痉挛;

  3. 其它:支气管炎,上臂内侧痛,视力减退等。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可扩散至肩部。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配穴举例]配内关,可治疗心痛心悸;配丰隆,治疗咳嗽。

  [现代研究]动物试验表明,当给动物注射肾上腺素,使心率过慢,再针刺天泉、曲泽、内关等穴,可明显减弱肾上腺素所致的心率减慢作用,并促使心率迅速恢复到正常水平。

  天池穴 Tianchi

  [别名]天会。

  [穴名解]上部为“天”;蓄水之处为“池”;本穴位于人体上部乳房旁,乳峰高耸有乳汁由下而上涌出,故此处如蓄乳之池,故名天池。

  [位置]在胸部,当第锄间隙,乳头外1寸,前正中线旁开5寸。

  [解剖]皮肤→皮下筋膜→胸肌筋膜→胸大肌→前锯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胸内筋膜。在胸大肌外下部,胸小肌下部起端,深层为第4肋间内、外肌;由胸腹壁静脉,胸外侧动、静脉分支;布有胸前神经肌支及第4肋间神经。

  [取法]在第4肋间隙中,乳头外侧1寸处取穴。

  [简易取法]在第4肋间隙中,前正中线旁开5寸取穴。

  [出处]《灵枢·本输》:“手心主也,名曰天池”。

  [功用]理气活血,疏通包络。

  [主治]胸闷痛,心痛,乳痈,腋下肿,咳喘。

  1. 循环系统疾病:心绞痛,心脏外膜炎;

  2. 妇产科系统疾病:乳腺炎,乳汁分泌不足;

  3. 外科系统疾病:淋巴结核,腋窝淋巴腺炎;

  4. 其它:肋间神经痛,脑充血等。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刺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局部酸胀。不可深刺,以免造成气胸。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配穴举例]配内关,可以治疗心胸疼痛;配膻中、少泽、乳根,可以治疗乳痈。

  [附注]本穴正在胸腔部位,内有心、肺等重要器官,不宜深刺。

  [现代研究]临床用于治疗乳腺炎,腋下淋巴结炎。

  例题:

  1、在外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平外踝高点的腧穴是(A)

  A、昆仑

  B、委中

  C、至阴

  D、委阳

  2、手少阳三焦经循行于(D)

  A、上肢屈侧前线

  B、上肢屈侧中线

  C、上肢伸侧中线

  D、上肢伸侧后线

  3、下列除哪项外均是经脉特点(D)

  A、内属脏腑

  B、运行气血主干

  C、外络支节

  D、走行浅而易见

郝达教育现已开通线上辅导课程,名师授课、专家答疑、更有定制科学复习计划!点击进入: 郝达教育

心之所往
来而学之

更多热门考试资讯,点击进入:郝达教育

在线视频学习,海量题库选择,点击进入:郝达教育

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是一个打磨自己的过程,希望小编整理的资料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点击进入>>>>郝达教育—未来因学而变

学习视频,在线题库、报考指南、成绩查询、行业热点等尽在郝达教育(点击进入)

最新资讯
获客广告

热门专题